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六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六版)电子书下载地址
寄语:
这是一本影响深远的经典传播学教材,目前已被翻译成13种文字,几乎任何与大众传播相关的课程都将它列为重要参考书。新版内容全面更新,尤其是涉及媒介效果、新媒体和政治传播的部分,并深入探讨大众传播的未来。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影响深远的西方经典传播学教材,目前已被翻译成13种文字。除了用作教材,几乎任何与大众传播相关的课程都可将它列为重要参考书。新版内容全面更新,尤其是涉及媒介效果、新媒体和政治传播的部分,并深入探讨大众传播的未来。
书籍目录:
目录
部分导论
第1章本书介绍
我们研究的对象
本书的结构
大众传播的主题与议题
本书使用方式
范围与视角的局限
不同的理论
传播科学与大众传播研究
替代性的分析传统:结构的、行为的、文化的
小结
第2章大众媒介的兴起
从起源至大众媒介
印刷媒介:书
印刷媒介:报纸
其他印刷媒介
作为大众媒体的电影
广播电视
录制音乐
传播革命:新媒介与老媒介
媒介之间的区别
小结
第二部分理论
第3章大众传播的概念与模型
早期对媒介与社会的认知
“大众”的概念
大众传播的过程
广大受众
作为一种社会建制的大众媒介
大众文化与流行文化
理论与研究的支配性范式的兴起
另类的批判的范式
四种传播模型
小结
第4章媒介与社会理论
媒介、社会与文化:关联及冲突
作为一个社会过程的大众传播:社会关系与经验的媒介化
将媒介与社会相关联的参考框架
主题一:权力与不平等
主题二:社会整合与身份认同
主题三:社会变迁与发展
主题四:空间与时间
媒介—社会理论一:大众社会
媒介—社会理论二:马克思主义与政治经济学
媒介—社会理论三:功能主义
媒介—社会理论四:社会建构
媒介—社会理论五:传播技术决定论
媒介—社会功能理论六:信息社会
小结
第5章大众传播与文化
传播与文化
起源:法兰克福学派与批判文化理论
流行的救赎
性别和大众媒介
商业化
传播技术与文化
大众媒介与后现代文化
小结
第6章新媒介—新理论?
新媒介与大众传播
新媒介新在哪里?
新媒介理论的主要主题
将媒介理论应用于新媒介
信息流的新模式
计算机中介的社群形成
政治参与、新媒介与民主
自由的技术?
新的公平使者还是分裂者?
小结
第7章媒体与社会的规范理论
规范义务的来源
媒体和公共利益
媒体社会理论的主要议题
早期的理论路径:作为“第四权力”的新闻界
1947年新闻自由委员会以及社会责任理论
专业主义和媒介伦理
关于新闻业的四种理论及其他
作为另一种选择的公共服务广播
大众媒体、公民社会与公共领域
回应公共领域中的不满
其他愿景
规范媒体理论:四种模型
小结
第三部分结构
第8章媒体结构与表现:原则与责任
作为原则的媒体自由
作为原则的媒体平等
作为原则的媒体多样性
真实性与信息质量
社会秩序与团结
文化秩序
问责的意义
问责模式的两个选择
问责的线索与关联
问责的框架
小结
第9章媒体经济与治理
媒体“不是普通的生意”
媒体结构的基础及分析的层次
媒体结构的一些经济原则
所有权与控制
竞争与集中
大众媒体治理
大众媒体规制:另类模式
媒体政策范式转换
媒体系统和政治系统
小结
第10章全球大众传播
全球化的起源
驱动力:技术和金钱
全球媒体结构
多国媒体所有权与控制
全球大众媒体的种类
国际媒体依附
文化帝国主义与其他
媒体跨国过程
国际新闻流动
媒体文化中的全球贸易
趋向一个全球媒体文化?
全球媒体治理
小结
第四部分组织
第11章媒体组织:压力与需求
研究方法与视角
主要议题
分析层次
社会力量场域内的媒体组织
与社会的关系
与压力团体和利益团体的关系
与所有者和客户的关系
与受众的关系
内部结构与动力方面
个人特质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角色冲突与困境
小结
第12章媒体文化的生产
媒体组织活动:把关与选择
对新闻选择的影响
媒体与社会之间对于近用权的争夺
信源对新闻的影响
媒体组织活动:处理与呈现
媒体文化的逻辑
其他决策模型
融合文化的到来:作为生产者的消费者
小结
第五部分内容
第13章媒介内容:主题、概念和分析方法
为什么要研究媒介内容?
有关媒介内容的批判性视角
结构主义与符号学
作为信息的媒介内容
媒介表现的话语
客观性及其测量
研究方法的相关问题
传统的内容分析法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对比
小结
第14章媒介类型和文本
有关类型的问题
类型和互联网
新闻的类型
新闻的结构:偏见和框架
新闻作为叙事
电视暴力
文化文本和意义
小结
第六部分受众
第15章受众理论和研究传统
受众的概念
受众的起源
从大众到市场
受众研究的目的
其他研究传统
公众考量下的受众问题
受众的类型
作为群体或公众的受众
受众的满足模式
媒介受众
由渠道或内容来定义的受众
受众接触的问题
主动性和选择性
小结
第16章受众的形成与体验
媒介使用中的“为什么”
受众形成的结构性路径
使用与满足路径
受众选择的整合模型
媒介使用的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
亚文化和受众
生活方式
性别化的受众
社会性与媒介使用
媒介使用的规范框架
内容的受众规范
来自受众的视角
媒介迷群/粉丝文化
受众的终结?
受众的“逃离”
受众的未来
再谈有关受众的概念
小结
ⅩⅧ
ⅩⅦ
第七部分效果
第17章媒介效果的过程和模型
媒介效果的前提
媒介效果研究和理论的自然历史:四个阶段
传播权力的类型
效果的层次和种类
媒介效果的过程:类型分析
个人的反馈和反应:刺激—反应模型
效果的间接条件
信源—接收者关系和效果
定向宣传活动
小结
第18章社会—文化效果
一个行为效果模式
媒介、暴力与犯罪
媒介、儿童和青年
集体反应效果
创新扩散和发展扩散
知识的社会扩散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化
社会控制与共识形成
涵化
媒介与长期的社会及文化变迁
娱乐效果
小结
第19章新闻、舆论与政治传播
从新闻中学习
新闻扩散
框架效应
议程设置
对舆论和公众态度的影响
关于深思可能性模型
沉默的螺旋:意见气候的形成
现实的构建和无意识偏差
对风险的传播
民主社会中的政治传播效果
对政治制度和政治进程的影响
媒介对事件结果的影响
宣传与战争
互联网新闻的效果
小结
第八部分结语
第20章大众传播的未来
大众传播概念的起源
大众传播的终结?
大众传播的幸存
新媒介为大众传播带来的影响
小结
术语表
参考文献
译后记
作者介绍: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我们研究的对象
20世纪,人们创造了“大众传播”和“大众媒介”这两个词汇,用以描绘当时一个崭新的社会现象,以及建立在工业化与大众民主基础之上的现代社会的一个关键特征。那是一个农村向城市移民、跨越国界线移民的时代,也是一个改变与压制力量之间、帝国与民族国家之间斗争的时代。大众媒介(复数)指的是公开的、跨越距离的、(对许多人来说)即时的、有组织的传播方式。它们出生在变革的时代背景之下与斗争之中,继而不断深入地卷入社会与文化变迁的潮流之中,不论是个人、社会还是整个“世界系统”都日益变得丰富复杂。
早期的大众媒介(报纸、杂志、留声机、电影和广播)很快发展成了今天的形式,只不过后来在规模与种类上发生了改变,且电视在20世纪中叶时加入了这一行列。相似地,今天我们所认为的大众传播的关键特征在七十余年前即已形成:将几乎一致的信息、意见与娱乐快速传及所有人的能力;其所拥有的普世的魅力;其所能激起的同等的希望与恐慌;与社会权力源之间的既定关系;以及能产生巨大影响的假设。当然,媒体的范围、内容及形式发生了持续的变化,描绘并评估这些变化即是本书的目标之一。
在一开始,我们就应认识到,大众传播已经不再是能覆盖整个社会(以及全球)的传播方式了。新发展起来的技术已经构成了另一种传播网络。大规模、单向意义上的传播公共内容的大众传播并未式微,然而“传统”大众媒介已不再是其的载体。新媒介(尤其是互联网与移动技术)加入其中、传播新型的内容与内容流。不同之处主要在于,这些新的传播更为广泛,结构更随意,通常是互动的、私人的以及个性化的。
不论正在发生什么变化,大众媒介之于当代社会中政治、文化、日常社会生活以及经济领域的持续重要性是无可置疑的。就政治而言,大众媒介提供一个辩论的场所,提供传播决策、竞选、事实与观点等的一系列渠道,为政治家、利益群体与政府机构提供宣传与影响的平台。在文化领域,大众媒介是大多数人进行文化再现与表达的主要渠道以及获取社会现实图景、获取形成并维持社会身份所需的素材的主要来源。包括休闲方式、生活方式等在内的日常社会生活则强烈地受到日常媒介使用行为以及媒介内容的塑造,媒体提供关于各种行为模式的讨论。渐渐地,媒介生成了经济价值,日益扩大、日益国际化的媒介公司统治着整个媒介市场并向运动、旅行、休闲、食物、服装等行业延伸影响,同时与电信及其他所有信息相关的产业互为关联。
有鉴于此,我们所聚焦的大众传播并不局限于大众媒介,而指的是与这个基本的过程相关的方方面面,不论所采取的是何种技术或网络;换言之,我们谈的大众传播是广泛的、公共的并使用技术中介的传播的各个种类与过程。此处“公共”一词不仅指的是向所有接收方以及一系列可识别的发送方开放,还指一个社会中广泛关注的(而非任何特定个人的)信息与文化事宜。尽管在个人与公共之间不存在一条的界限,但仍然可以作出一个宽泛的界定。本书致力于促进针对各种形式的大众传播的公共监督,并对以下主题与议题提供观点和研究概览。
本书的结构
本书的内容由20个章节构成,这20个章节被编入8个部分。个实际部分探讨“理论”,为读者提供关于大众传播的基本、一般的理论基础,尤其涉及媒体与社会、文化生活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这一部分从简要追溯大众媒体的兴起开始,然后介绍大众媒体与社会研究的另一个路径。(理论之间)差异来自针对媒体的不同观点、所探讨话题的多样性以及观察者因自身价值观不同而采用的界定问题与议题的不同方式。我们无法仅使用一套单一的方法“客观地”研究(大众传播)这样的一个学科。
本章随后将会介绍各种不同的理论,但从根本上讲理论是一种基于观察和逻辑推理的一般命题,它阐述所观察到的现象之间的关联并力图解释或预测这种关联。理论的主要目的是解释所观察到的现实、对收集并评估(实证)证据提供指导。概念(见第3章)是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术语,它总结研究对象的一个关键方面并可被用于收集、阐释证据。概念的定义要谨慎。模式则是用文本或图标的方式将大众传播的动态过程中的某一方面做出选择性的再现。模式也可被用于描绘过程中各个元素之间的时空关系。
“理论”部分探讨“社会”与“文化”。因两者相辅相成,这个划分是人为的,但从定义来看,“社会”主要指的是各种社会关系,其范围涵盖权力与当权者(政府)、友谊与家庭关系、物质生活等。“文化”指的是观念、信仰、身份以及包括语言、艺术、信息及娱乐等的各种象征性表达,还有习惯与风俗。此外还有两个成分。一个是关于媒体组织行为中的准则与价值,在这里理论指的是媒体应当或者不应当做什么,而不仅仅是它们做了什么,而是它们为什么这么做。自然,对此人们抱有迥异的看法,尤其考虑到存在这样一种强力的信条:媒体以言论自由、艺术表达、公众的强烈责任感为名,从管制与控制中促成自由。
另一个是探讨媒介变革对理论的影响,尤其关注那些诸如互联网等新的、互动媒体的崛起,从可获得性来说它们属于“大众媒介”,但它们所从事的又不完全是我们之前定义的“大众传播”。此处我们面临的问题在于,是否需要新的、不同的“大众传播”理论来研究新媒体,或者大众传播是否正在式微。
“结构”部分(第三部分)探讨三个主题。首先,它探讨传媒的整个系统以及在国家层面的典型组织形式。核心的概念是传媒“机构”,既指的是受经济法约束的产业分支,也指的是满足社会需求、受制于法律规章、在一定程度上受公共政策指导的社会机构。媒体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一门“公共利益投资”的生意,却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担负有形的责任。其次,它详细探讨公众、政府与受众对媒体,尤其是媒体表现的原则与标准的普遍期待:应采取什么样的标准?应如何评价媒体表现?怎样才能使媒体具有可信度?后,这一部分探讨日益显现的全球媒体现象以及媒体的“世界体系”,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生产与传输以及社会的全球化趋势是这一体系的根源。
“组织”部分(第四部分)聚焦媒体生产的场所(例如一个公司或大型公司的一个部门)并探讨影响生产的各种因素,包括来自组织以外的压力与需求、“大规模生产”新闻与文化的日常需求以及“大众传播者”日益个人化、专业化的趋势。有一些理论与模式为选择的过程以及“内容”发送以前被内部塑造的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规律提供解释。
“内容部分”(第五部分)由两章构成。前一章主要处理内容分析的路径与方法。除了通常采用的内部使用的标签来描述媒体产出以外,很难找到更具启发性的内容描述方式,原因在于,内容的生产者、接收者以及“信息”文本本身之间对于去何处寻找“真实意义”存在分歧。后一章为所观察到的一些内容规律提供理论与论据,着重探讨新闻类型。
在下一个部分(第六部分),“受众”指的是接收媒体内容或被当作媒体传送对象的读者、听众、观众等。同样,受众分析的任务众多,开展受众分析的目的也是多样的。它远远超过传媒产业意义上的受众“测量”,且沿着几种迥异的理论路径发展至今。受众研究不仅探讨“为何”使用媒介,而且探讨社会文化生活之于媒介使用的决定因素和相关性。媒介“使用”已经与其他诸多活动密不可分,我们已无法将其从其他经验元素中孤立出来对待。一个需要作答的关键问题是:媒介在发展过程中是否已经远远超越了大众传播的阶段,以至于“被动受众”的概念业已失去完全的解释力?
针对媒介“效果”的问题(第七部分)既是本书的开端与结论,又是大众媒介社会与文化考量的核心。效果研究的相关理论与主张众多。本书解释不同效果类型之间的区别,尤其是预期效果以及非预期效果之间、对个人的短期影响以及对文化与社会的长期影响之间的区别。媒介效果理论与研究仍然倾向于聚焦两个主要领域:其一,那些受欢迎的内容可能产生的有害的社会与文化效果,尤其是那些涉及性与暴力的内容;其二,媒介对公众知识与意见形成的影响。这些议题在各章中逐一讨论。
大众传播的主题与议题
在讨论传播的社会起源、传播之于个人及社会的意义与效果时一再出现的一些基本议题构成了本书的内容。此处可将重要的主题列举如下:
时间。传播发生在时间里,什么时候发生传播、传播持续多长时间都是十分重要的。传播技术业已稳步提升了点对点传输一定量的信息的速度。技术也能被用于存储信息供日后提取使用。尤其是大众媒介内容则充当社会与其中特定人群的记忆仓库,且这些记忆可以被有选择地找回或丢弃。
地点。传播总是在一个特定的地点被生产并反映环境的特征。传播为人们定义他们所居住的地方并建构一种身份认同。它连接不同地方,缩短人与人之间、国家之间以及文化之间的距离。大众传播的主要趋势之一被认为是去地方化,或者说建构一个新的全球“地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熟悉这一点。
权力。社会关系由权力构成并驱动,在其中,一方的意志被以合法或不合法的方式加诸另一方之上,或者,通过施加影响的方式,一方找出并追随另一方的意愿。传播本身没有强制性的权力,然而它是行使权力的一个贯穿始终的构成元素和通常的方法,不论是否有效。尽管大众媒介所吸引的注意力是自发的,但媒体之于其受众的权力却时常被提及。
社会现实。在大众传播的诸多理论背后的假设是:我们居住在一个“真实”的世界里,其物质状况与所发生的事件是可以被感知的。媒介为我们提供关于这些现实的报道或反映,这些报道的准确度、完整性和可信度不尽相同。“真实”的概念,不论多么难以界定并评估,常被用作衡量新闻与虚构作品的标准。
意义。对大众媒介“信息”或内容的解读是一个持续兴起的主题。大部分大众媒介的理论是基于与意义相关的假设,这些意义可能来自传播者、接收者或中立的观察者。如上所述,不存在独一无二的意义来源,也不存在确定的意义描述,正是这一点造成了无休止的辩论与不确定性。
因果关系与决定论。理论本来即是要尝试解决连接原因与结果之间的问题,不论是通过提出能链接观察所得的全部事实的整体解释,还是通过调查发现各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原因不仅与媒体信息之于个体的影响有关,而且与媒体机构的起源这一历史问题,以及为何该机构会发送特定性质的内容和诉求有关。媒体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吗?或者媒体自身就是之前的或更深层次的社会力量的产物?
中介。在用因果关系来思考媒介的同时,我们可将媒介视作信息与观点传播的场合、链接、频道、舞台和平台。在媒介的运作下,意义得以形成,社会与文化的力量依据不同逻辑自由行使并产生不可预计的效果。中介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影响或者改变着人们所接收到的意义,“现实”越来越依据媒介呈现的需求而被改编,而不是媒介呈现依据现实被改编。
身份。身份指的是对于一个文化、社会、地方或社会群体的共享的归属感,身份常常涉及国籍、语言、工作、种族、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大众媒介与构成、维持或瓦解身份的许多方面相互关联。媒介可以驱动或反映社会变化,致使社会更整合或更分裂。
文化差异。传媒相关研究时时刻刻都在提醒我们,不论全球的大众传播与媒体机构的作业具有多么明显的相似性,它们总是受到个人、小群体与国家层面的文化差异的影响。大众媒介的生产与使用是一种文化行为,它抵御技术与大规模生产内容的一体化趋势。
治理。治理指的是通过法律、规则、习俗、准则以及市场管理的方法来调节、控制各种媒体的方式。为适应技术与社会的变迁,传媒治理正在发展。
本书中要讨论的议题则指的是那些在公共舞台上存在疑问的,或有争议的更具体的事件。这些事件与舆论通常是如何形成的、政府应该如何通过政策来阻止或改善舆论、媒体自身担负什么责任等问题相关。并非所有的议题都是负面的,但是议题总是与今天及未来或好或坏的趋势相关。我无法提供一个完整的议题清单,以下是我能想到的主要的部分,其中许多议题读者已十分熟悉。以下议题清单不仅提供本书内容的预览,而且提醒读者媒体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理论的实用性。以下按照领域范畴将议题做一划分。
与政治和国家的关系
政治竞选与宣传
公民参与与民主
战争与恐怖主义中的媒体角色
对外交政策决策的影响
服务或反抗权力源
文化议题
内容与内容流的全球化
提升文化生活与文化生产的质量
对文化与社会身份的影响
社会考量
对现实的定义与社会经验的中介
与犯罪、暴力、色情和异常行为的关联
与社会秩序与失序的关系
对信息社会的推动
闲暇时光的使用与质量
社会与文化不平等
规范问题
言论与表达自由
社会与文化不平等:阶层、种族、性别与性取向
媒体规范、道德与专业主义
媒体可信度与社会责任
经济考量
集中的程度
内容的商业化
全球帝国主义与(经济)依赖
本书使用方式
本书是依据一定的逻辑、采用一种连贯叙事的方式写作而成的。本书从简要介绍媒介发展史开始,接着概述那些探讨大众传播与社会文化之间关联的主要的概念与理论,随后本书沿着“作为传播源的大众媒体组织——组织所生产与传播的内容——受众的接收——种种可能的效果”这一线索展开讨论。这当中的确貌似隐含了我们应如何学习大众传播的一种方法,但这并非作者本意。
前文所列的议题各有特质,其中诸多议题又十分复杂,因此只能简要地做一描述。每一章的开头为读者提供本章要讨论的话题的概要介绍,每一章的主体则被划分成了多个带有标题的部分。作者并不是按照上述主题或议题来排列话题,而是依据不同的理论焦点以及为验证相关理论而开展的研究来排列。总的来说,读者将会读到对相关概念的定义、对话题的阐析、对研究所得的论据的简短评论以及对争议事件的总体评价。每一章的结尾提供一个简短的总结。关键性的要点被列在板块中以帮助读者聚焦并回忆。
范围与视角的局限
尽管本书涵盖的范围较广,并力图应对(全球)大众传播的整体现象而非某一个特定国家的现象,但这一目标的生命力在许多方面是有局限性的。首先,作者本人居住在一个特定的地方,持有特定的国籍和文化背景,这些塑造了他特定的经历、知识与见解。即便作者努力追求客观,但仍然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且难以避免。其次,尽管技术相似,媒体组织的形式、行为与内容趋同,但观察“大众传播现象”本身不可脱离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尽管一些历史学家将大众媒体机构描绘成一种随“现代化”的进程从美国与欧洲向世界其他地方扩散的“西方的发明”,但也存在另类叙事的方式,且扩散的路径绝非单向的或确定的。简单地说,这种理论阐述的方式不可避免地具有“西方”偏见。在很大程度上,这种理论的主体来源于西方世界,尤其是欧洲和北美,用英文记录,被用来验证理论的研究也来源于西方。当然并不是说这些理论不适用于其他地区,但是这意味着所得出的结论是有条件限定的,同时需要形成并验证其他观点。
媒介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性质取决于其时空环境。如前所述,本书主要探讨现代国家、“发达”国家的大众媒体与大众传播,这些国家拥有选举民主和自由(或混合)市场经济,且参与到更大的、国际经济与政治的交换、竞争、统治或冲突关系中去。“非西方”社会,尤其是那些较公共化而非个人化、较宗教性而非世俗性的社会对大众媒介的体验很可能是不同的。尽管西方媒介理论业已成为一个支配性的全球媒体计划的一部分,但仍然存在其他媒介理论与实践的传统。区别不仅在于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更在于文化之间、悠长历史经验之间的差异。问题不仅止于作者不可避免的民族优越感,更在于那些植根于西方思想的主流社会科学传统。文化研究为社会科学提供的某些替代性,也具有西方特质。
尽管大众传播研究的目标是提供一个尽可能“客观”的理论与论据的描述,但不能避免探讨价值以及政治与社会冲突的问题。所有的社会都拥有潜在的或公开的紧张与矛盾,且这些矛盾往往都延伸到国际上。媒介生产并传播相关事件以及社会环境的个人与公共意义,因此不可避免地被卷入这些争议中。我们无法期望大众传播研究提供那些理论中立的、经科学论证的关于“效果”的信息以及作为一个复杂体及多主体过程的事件的意义。同理,用实证的方法也很难形成大众传播的理论。
毫无疑问,在媒介理论的范畴内包含诸多迥异的观点。有时能看出左派(激进的或自由的)路径与右派(保守的)路径之间的差异。例如,左派理论对国有或大型全球企业施展媒体权力持批判态度,而保守的理论家则指责新闻的“自由化偏见”以及媒体对传统价值的破坏。偏批判的和偏应用的理论研究路径之间存在差异,尽管二者并不一定对应特定的政治轴线。拉扎斯菲尔德(Lazarsfeld,1941)将二者称作批判取向与行政取向。批判理论力图揭示媒介行业的潜在问题与错误,并在特定价值的指导下将其与综合的社会问题相关联。应用理论则力图理解传播的过程并用此解决“更有效地使用大众传播”这一实际问题(Windahl & Signitzer,2007)。此外,我们仍然能看到另外两条相异的理论轴线。
图表11媒介理论的不同维度与视角——媒介中心与社会中心、文化与物质这两种维度划分出了四个路径
条轴线区分“媒介中心”的路径与“社会中心”的路径。前者强调传播的自治与影响并聚焦媒体自身的活动范畴。相关理论将媒介视作社会变迁的主要推动者,势不可当的传播技术发展是其驱动力。同时,它更加关注媒介的特定内容以及不同媒介(印刷、视听、互动等)的潜在影响。社会中心理论主要将媒介视作政治和经济力量的反映。媒介理论是广义的社会理论的一个特定应用(Golding & Murdock,1978)。不论社会是否由媒介推动,大众传播理论本身一定是由媒介技术与结构的每一次重大变化驱动的。
第二条(水平的)轴线的两端分别是那些关注(并深信)文化与观念的理论以及强调物质力量与因素的理论。这种区分的方法与以下区分大致类似:人文的与科学的、定性的与定量的、主观的与客观的。上述区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更大的领域分配研究力量的必要性以及媒介研究的跨学科特性,也涵盖了相互竞争乃至冲突的提出问题、开展研究、提供解释的方法。两种路径相互独立,在其中划分出媒介与社会研究的四种不同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影响深远的经典传播学教材,目前已被翻译成13种文字。除了用作教材,几乎任何与大众传播相关的课程都可将它列为重要参考书。
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的主力军不再像以往那样局限于大众传播,依托于社交媒体的群体传播和人际传播越来越居于主导位置,这将带来传播理论和范式的不断迭代更新。新版内容全面更新,尤其是涉及媒介效果、新媒体和政治传播的部分,并深入探讨大众传播的未来。
前言
前言
大
众传播并未衰亡,而是正在发展并日益复杂,据此,我在更新并完善本书上一版本的基础上形成了这一版本。之前对大众传播行将消亡的论断是基于这样一个认知:20世纪后半叶出现的公众传播中的“新媒体”将终全方位地超越相对粗简的传统“大众媒体”(尤其是报纸与电视)。在媒介发展的历史中,各种传统大众媒体展现出了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使得上述假设不攻自破。今天,在变化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环境下,轮到传统大众媒体来适应新科技了。诸多理论与研究是在大众传播这个持续的过程中累积形成的,那些统治性的社会力量,尤其是那些被冠称为全球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力量是与理论研究的不断生成息息相关的。正如各种媒体正在融合,关于新旧媒体的理论也在融合。
尽管我们认为大众媒体将继续生存并发展,但是在公众传播与媒体领域加速发生的深刻变化正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样一本书是无法追赶上这些变化的,撰写本书及其之前版本亦不是要记录这些变化,而是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理论之岛或是理论平台,以观察并理解我们周围发生的事。媒体与传播领域的学术研究发现源源不断,这些发现总是基于理论并受理论指导,却也总是相对滞后。检测过去的理论是否依然适用,并在有可能的情况下丰富既有理论,这两个动机促使我在这一版本中作出主要的改动。就提供新理论这一目标而言,关于新媒体效果与意义的测度报告往往是见成效的。
如此这般的修改过程不仅需要依靠扫描并评估新近发表的经验研究成果,还需要与其他更为活跃的研究者保持持续联系。我十分幸运得以与同事、朋友及学生们一直交换观点并学习新事物。我无法一一致谢,权且在此对这一历程中提供特别帮助的人、地点及事件作一回顾。卡伦·雷马克斯为我提供了根特大学传播学图书馆的资源,那里有罕见的当期与近期的国际期刊资源。我一直感谢我在《欧洲传播学刊》的同事们,尤其是伊利斯·德·本斯、彼得·戈尔丁和列斯贝特·冯·祖宁。该刊定期组织的研讨会是我的一个重要的学习经历。与欧洲研究组织持续关联,尤其是参加会议及出版活动是我的另一个智慧源泉(应感谢的人们太多)。每年由欧洲传播研究协会(ECREA)组织的、近五年来在塔尔图大学举办的博士生夏季学校不断为我提供灵感。几所大学邀请我前去讲课,令我有所受益,尤其是京都同志社大学渡边武达教授、葡萄牙米尼奥大学的海伦娜·索莎教授、苏黎世大学的约瑟夫·特拉贝尔教授、莫斯科大学新闻学部的艾琳纳·瓦塔诺娃教授、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的米切尔·德·莫拉贾斯·斯帕教授、贝尔格莱德大学的米洛杰布·瑞德科维奇教授、伊兹密尔伊葛大学的康卡·云鲁教授以及拉脱维亚大学的维塔·泽尔切、英塔·布理克泽。致谢这件事总会招来非议,我要感谢的人太多,此处仅提一二。在我们“无止境的”媒体规范理论之作终于付梓之时,我尤其感激能与杰·布鲁姆勒这位老同事重拾旧交,感激与克里夫·克里斯蒂安、泰德·格拉瑟、鲍勃·怀特、卡勒·诺顿斯特恩等自成风格的“灵魂弟兄”的交往。如果没有Sage出版社米拉·斯蒂尔的倡议、坚持与热情,本书不可能面世,而这不是一句常规的客套话。我希望本书能不辜负她的期望。这很可能是本书(至少在我手上)的后一个版本,然而,只要大众传播仍然继续,大众传播理论也将永生。
撰写这篇前沿之时,我的孙辈们正好前来看望,他们已经是未来的大众媒体受众了。因此,我借用汉诺·哈尔特的主意,将这本书献给他们。我终极的感谢永远归于我的妻子罗斯·玛丽,是她将这一切变成现实。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6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8分
网站更新速度:6分
使用便利性:6分
书籍清晰度:9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是否包含广告:4分
加载速度:5分
安全性:4分
稳定性:7分
搜索功能:7分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无漏页(400+)
- 好评多(98+)
- 差评(578+)
- 已买(601+)
- 种类多(318+)
- 可以购买(261+)
- 无广告(448+)
- 经典(177+)
- 书籍多(153+)
- 下载速度快(407+)
- 字体合适(551+)
- 图书多(314+)
下载评价
- 网友 师***怀: ( 2024-12-24 01:10:41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利***巧: ( 2025-01-10 16:47:35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谢***灵: ( 2025-01-17 19:12:47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詹***萍: ( 2024-12-28 04:14:37 )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田***珊: ( 2025-01-13 03:15:50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谭***然: ( 2025-01-05 06:09:10 )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 网友 居***南: ( 2024-12-21 20:09:39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堵***格: ( 2025-01-07 20:26:31 )
OK,还可以
- 网友 濮***彤: ( 2024-12-30 21:42:40 )
好棒啊!图书很全
喜欢"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六版)"的人也看了
中国化石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莎士比亚漫画版:哈姆雷特(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罗益民教授全本翻译并作序推荐。专治读不懂莎士比亚!一本真正好看又原汁原味的漫画版莎士比亚!)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建设工程目标控制(水利工程)历年真题+考点解读+专家指导(含增值服务)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别太老实,也别太不老实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数字通信原理与技术(第四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网络工程师考试冲刺指南(第5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米老鼠彩色漫画典藏(套装2册)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中国古钱新品集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小朋友喜爱的拜厄钢琴基本教程9787572613319兴海图书专营店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高分子化学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现代电子装联整机工艺技术 第2版 李晓麟 电子工业出版社9787121431005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我的小画廊-美丽的花园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战胜心魔社交恐怖症的森田疗法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笠翁对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系列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业务员工具书:一线销售人员实用工作手册 历练,雷达 著 企业管理出版社【正版书】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5分
人物塑造:3分
主题深度:9分
文字风格:5分
语言运用:6分
文笔流畅:7分
思想传递:9分
知识深度:4分
知识广度:9分
实用性:5分
章节划分:3分
结构布局:7分
新颖与独特:9分
情感共鸣:9分
引人入胜:5分
现实相关:8分
沉浸感:5分
事实准确性:9分
文化贡献: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