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回望与沉思——走近大师 大夏书系(现代语文教育史入门之作,破译一个语文时代缔造者的思想密码)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语文:回望与沉思——走近大师 大夏书系(现代语文教育史入门之作,破译一个语文时代缔造者的思想密码)精美图片
》语文:回望与沉思——走近大师 大夏书系(现代语文教育史入门之作,破译一个语文时代缔造者的思想密码)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语文:回望与沉思——走近大师 大夏书系(现代语文教育史入门之作,破译一个语文时代缔造者的思想密码)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67588028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9-06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38.0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19 02:36:24

寄语:

(现代语文教育史入门之作;破译一个语文时代缔造者的思想密码)


内容简介:

《语文:回望与沉思——走近大师》分别对叶圣陶、黎锦熙、张志公、朱光潜四位现代有名的语文教育大师作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在开阔的时代和学科视野上,对他们毕生的语文教育探索作了精湛的概括和评述,对他们所作的贡献作全面的条分缕析的“互文”式的审视,清晰地展现了四位有名的语文教育家的精神特质和对语文教育实践的思考进程。对他们的见解,不但有正面的肯定和褒扬,也有中肯的批评和检讨,努力探求语文教育成效不彰的原因。在这一基础上,寻求疗救现代语文教育痼疾的良方,为今天和未来的语文教育实践提供借鉴。


书籍目录:

再版序言   001

语文魂、世纪梦:一个平民教育家的精神苦旅

——走近叶圣陶

●导言:全中国孩子、语文教师的良师益友,一位纯粹的知识分子,我国语文教育史无法绕过的精神存在。为现代语文教育奠定了平民化方向,为此践履毕生。               

001

●实用主义教育家的大悲悯,平民教育理想:生活本位论和工具论。前者为本体论,后者为功能论、教学论。“应付生活论”“应需论”,是20世纪语文教育的元理念。         

007

●针对“重写”倾向,提出阅读是写作的“根”,是“基础”,认为阅读还是一种独立的能力与目的,确立了“阅读本位”指导思想,形成了现代语文教育的“重读”“精读”传统。

017

●为文学教育提供鉴赏理论和方法——意义:观;态度:玩;本体:我;预备:知识、语感;途径:词句的字面和背面;凭借:生活、经验、想象、语文素养;参考:他人的评论。

025

●精心结撰了20多套教材,周到和精致,达到了时代的极致。和夏丏尊合编的《国文百八课》,精湛的教材理念,精彩的“文话”和“文选”,令现今编写者徒叹奈何。然而,解放后的教材远不如前期。

039

●继承了中国和西方教育文化的精髓,倡导以学生为本位、以“求诚”为核心,引导学生自悟自求,试图建立良好的认知、人文背景。由于外部干扰,这些教育诉求尽为泡影。

046

●主张听、说、读、写并重,培养形式感、文体感、语感,写作应以写生为主、临摹为辅,先求它“通”,又望它“好”等。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涛涛宏论尽付东流。

053

●实现了语文教育从古典向现代、贵族向平民、文言向白话、为功名向为实用的转型,建立了现代语文教育生活、阅读本位范式。时至今日,也逐渐暴露出了时代和认知局限。

062

● 结语:一个平民教育家为“为人生”的梦想竭尽全力:“工具论”未成为现实,“立诚论”终归破灭。语文教育理想终成南柯一梦,这是一个精神苦旅。但历史会记住这位语文英雄。立足于表现与存在的“言语生命论”,将是e时代的梦想,我们也会成为“稻草人”吗?

073

语文新时代的揭幕者:语文教学新潮的弄潮儿

——走近黎锦熙

● 导言:现代语文教育的揭幕者,帅才兼实干家。以语言学家的身份研究语文教育,语文教育观引领时代新潮。是现代语文教育前期用力专、著书多、活动范围、影响人比较多、工作比较持续、成绩卓越的领军人物。

080

● 划时代成就:打出“言文一致,国语统一”的旗号,撰就《新著国语文法》《新著国语教学法》《国语运动史纲》等,为现代国语教学立法张目。所拟“国语教学之目的”,鞭辟入里、历久弥新,比今天中的“三维目标”更加深刻。

084

●引领时代“新潮”,推崇“设计教学法”,注重生活化、生成性、表现性,全方位达成国语教学目的。体现了师生、生生合作,自主开发教学资源,实施校本课程,打破学科界限等先进的教育理念。

091

●教材和读法,形式、实质并重,重视文学教育。以“自动主义”为理念,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联络互动的教学法,听、说、读、写打成一片。超前的、活泼的教育思想方法足可睥睨教坛。

101

●不断提出教法“改革案”。首创“话法教学新案”,认为话法比读法重要;“作文教学改革案”确立了写作重于讲读、日札优于作文等原则,开重表现、重写作之先河,堪称语文教改急先锋。

112

●倡用注音字母,首创国语文法。确定“现代实用”方针,主张“句本位”,倡导“图解法”,在缀法、读法中大力推广、贯彻,推动了教学科学化,也造成了语法教学的泛滥。

121

●结语:一个语文教育史上功成身退的传奇人物。他的开创性、学理性的贡献无与伦比。他是一位帅才、“语文先锋”,集战略家眼光和实践家才气于一身。然而,只因没有“逞才”的气候,否则,我国的语文教育也许将是另一番面貌。

132

困窘中的坚守:学术饥荒年代的学者楷模

——走近张志公

● 导言:20世纪60年代,代表了语文学者的良知,填补了语文教育史研究的空白,80年代后引领语文教育的主流,在语文教育的科学化、语言学的实用化方面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137

●开中国语文教育史研究之先河。对传统语文教育作出了手的梳理,以教材研究为本,精辟地归结出了一系列的规律、方法和问题,给当代语文教育以借鉴,也奠定了自己崇高的学术地位。

142

●语文教育“统筹规划”——幼教:语言训练;小学:读写训练、识字、写字三条线分进合击;初中、高中:增设文学课,按照知识与实践的合理关系组织语文课。由此可见出他的继承传统的教学观。

160

●重视文学教育发展智力的功能,批评将文学教育等同于“读写训练”和“不能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的观点,不讳言现实的矛盾与困惑,主张编两种读本,要读诗。

167

●指出传统语文教育“重文轻语”倾向,认为口语反映人的素质,倡导口语教学,书面语、口语协调发展,但陷入“推普”误区,口语教学和研究尚未得到重视。

174

●一直探索语文知识和技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反对排斥语文知识,倡导加紧研究有关说话、读书、写文章的科学的知识系统。由于没能走出语言学怪圈,所以未能建起科学的语文学。

179

●主持制订《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和《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语法教学、语文教学长期成效不彰,陷入了“语言学”困境和“语法学”难题之中。语言学给他带来的荣耀,也是他的滑铁卢。

185

●结语:他的“入行”和成就,时代成全了他的声名。他是一个忠厚朴实的学者,达到了那个时代的高度,然而,作为语文界的统帅,他缺少大气,繁重的事务消蚀了他的才气。他独自支撑着语文教育,勉力承当一切,终为时势和自己所累。

200

永不凋萎的美:文学、写作教育理论的奠基人

——走近朱光潜

●导言:我国现代杰出的语文教育理论家。从未当过语文教师、没有写过语文教育学著作,但他对语文教育理论的贡献,比起同时代语文教育家的总和还要多。他学海无涯、曲径通幽的治学观,发人深省。他的研究方法代表着语文学研究的方向。

208

●开创了美感和美感教育理论,美育是为了“尽性”“脱俗”与实现完美人生,是超越利害、培养“无所为而为”的心性。为文学审美教育开辟了通道、确立了价值,也为语文、文学教育打下了基础。

214

●文学是人格的流露。使文学教育回归到普遍的人格修养和趣味上。“趣味”是其核心概念。反对低级趣味,培养高尚纯正的趣味,主要途径是读诗,是“佳妙”的领悟。有所付与才有所得。实践上兼顾写实与想象。

227

●写作教育的核心是“真诚”,揭示了“四境”发展观,“四体”学习观,“四视”读者观,主张以日记为训练方式,注重模仿佳作,强调材料的选择,力倡克服心理的懒怠,以“苦思”

解蔽。

245

●阅读教育倡导“本行之外下功夫”,不能通就不能专,不能博就不能约,先博学而后守约。在具体读法上,强调要读得精,读得集中;读有中心,可以维持兴趣与注意。

260

●慎重讨论了思想、语文的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分先后、内外,寻思即寻言,文字含糊,即思想未透彻,情感未凝练。继而论及文、白,雅、俗,说、写,情、辞等一系列问题。

266

● 结语:一个在现代语文教育中超然于语言学者之上的人文学者。他懂得文学、写作、阅读,且深谙教育之道,他的语文学观堪称一流。他的语文学理论的非主流和边缘化,是一个不该发生的历史误会。                                                       277


作者介绍:

潘新和,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福建省写作学会会长,原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国际汉语应用写作学会副会长。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中国教育报》《全球教育展望》等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个人学术专著10余部。代表性专著《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中国语文学史论》《语文:表现与存在》(上、下卷四分册)。主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福建省政府优秀社科成果奖多项。在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大、中、小学,图书馆,教研机构,作讲座、评课数百场。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语文魂、世纪梦:一个平民教育家的精神苦旅

——走近叶圣陶

导言:全中国孩子、语文教师的良师益友,一位纯粹的知识分子,我国语文教育史无法绕过的精神存在。为现代语文教育奠定了平民化方向,为此践履毕生。

郑振铎称他是一个“秀美的男性”,这自然说的是当年,我觉得也是。看过他各个时期的照片,奇怪的是,我以为他晚年比年轻时更“有型”。在我的心目中,他就应该是靳二平为他画的那幅油画的样子,一个长着白发、白眉、白胡子,穿着墨绿色汉装,寿眉皑皑,目光炯炯,神情柔柔,身子如树般沉稳端坐着的长者。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就是他主笔的,这个人就是叶圣陶。

说他主笔现代语文教育历史,丝毫没有夸张的意味。各个时期都有一些书写语文教育历史的人,这些人都很杰出,才华在叶圣陶之上的,也不乏其人,然而,叶圣陶是无与伦比的。他是不经意地、逐渐地产生了影响力的,就像水蒸气无声无息地蒸发,到了一定的时候,突然电闪雷鸣,漫天溢地,下起了倾盆大雨。他将毕生的才智都倾注在汉语教育上,他活得比同时代的那些同仁都长,加之他在这个领域特殊的地位与身份,使这种影响力在时空延伸中持续地扩大,以至终于一跃超越了那些曾经比他更优秀的人物。即便在他的身后,他的观念作为一种传统,作为语文教育文化的一部分,还在人们的无意识中发挥着作用。他是一棵大树,盘根错节、虬髯龙须,其他人渐次都成了附着于茎上的枝叶。要破解现代语文教育之谜,我们无法回避叶圣陶,无法绕过这棵巍然屹立的百年老树。

学者(科学家也相似)和作家不同。一个三四十岁的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可能就已经走到了创作的,剩下的日子做的就是一件事:重复自己。他们是否江郎才尽不重要,他们已经把生命的光彩交付给人类,这就够了。而学者对时代和后人的影响,他所取得的学术声望,既要靠他的才华,还要靠他的地位和阅历,从某种意义上说,学者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大小,不但取决于才华,而且取决于他的地位、寿命。学术成就有一个被认识、接受的过程,这个过程比文学作品的被认可要漫长得多,学术声望是需要长时间地积聚的,而学者的地位可能会缩短这个过程。一个有才华的学者,如果过早地退场,他的学术价值尚未为学术共同体所认识,那就有可能随着学者的离去,成就随之湮灭,这对于学者来说自然是大不幸。毫无疑问,在现代语文教育界,叶圣陶绝不是的学者,但是,他的不凡的成就,加上坚韧的生命和作为教育界领导者的地位,使他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泰斗。——说句题外话,年轻的学者在展露才华的同时,也请悠着点,珍惜生命也是一种学术智慧。至于是否非要当领导,我只能说这是一把双刃剑,它助成你,也损耗你,学者的根本还在于你的学术贡献。有时欲速则不达,“企者不立,跨者不行”[1],说的就是这个理。

叶圣陶(1894—1988),出生在江苏苏州,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语文教育家、编辑出版家、社会活动家。他当过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当过《小说月报》《妇女杂志》《中学生》《国文杂志》等诸多刊物的主编或编辑,还担任过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但是,只要你对他稍有了解,就决不会把他当作“官”,也不会把他当作这个“家”,那个“家”,就只认他是一个“语文教育家”。他的其他身份,他的一切秉性和才具,助成了他成为一个卓越的语文学者——一个始终眼睛向下的平民教育家。我以为这是对他的恰当、尊敬的认定。

当我把眼睛盯着加在他身上的这一长串的“衔头”的时候,常感到不自在,我相信叶圣陶也是不自在的。他是一个只想干实事,不愿意当官的人,却阴差阳错当了一大堆的官。他在日记中曾谈到当教育部副部长非其所愿:陈克寒来谈,“谓董纯才托其转询,教育部有意调余为副部长,主持教材编辑工作。如余同意,再设法谋其实现。余即表示不欲。余主教育出版社,实感为力不及,深冀其移归教育部主管。今彼无其人选,乃思移余入教部。余不能因名义之变更,实力即见充盈。余固无完全脱离教育出版社之想,第求缩小工作范围,限于看稿改稿,社长与总编辑之名义雅不欲居,至于改入教育部,更非所愿。余自知与出版工作尚相近,颇思于各个出版社在编辑工作上略有所助,他亦无甚可为”。[2]——只想看稿改稿,连社长、总编辑都不想当,何况当教育部副部长。他在日记中多次谈到事务太多,“颇有不胜负荷之感”,“余实无此精力,但亦不便拒绝……”他是一个谦谨实在、不图虚荣之人,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偏偏就当了他并不想当的官,于他之尴尬可想而知。他在《古代英雄的石像》这篇童话中,对那高高在上的“空虚”,是那么的鄙视,他让不可一世的古代英雄的石像,倒下来,碎成千块万块,变成铺路的小石头,赞美说:“咱们真平等!”“咱们一点儿也不空虚!”“咱们集合在一块儿,铺成真实的路,让人们在上面高高兴兴地走。”这便是他所向往的平凡真实的人生。然而,由于命运的捉弄,在后来的某一天,他居然不期然而然地成为了“石像”,尝到了由此带来的尊荣,也遭遇了身不由己的困厄,一切皆非所愿,却只有默默地承受。

其实他要的很少,我想,做一个全中国孩子、语文教师的良师益友,对于他就足够了。他的挚友夏丏尊称:“只要与作者(指叶圣陶)相识的,谁都知道他是一个中心热烈而表面冷静默然寡言笑的人吧。”读他年轻时代写的作品与文章,他在我的心目中,就俨然是一个不苟言笑、谦和温厚的慈爱长者的形象。也许是由于创作的缘故,他把炽热燃烧着的年轻的心,雕刻得沉稳、老练而雅致。他扎根在新文学和语文教育的大地之上,岿然淡定、弘毅静穆。

作为一个杰出的作家,他在二三十年代就写了大量的白话文学作品,成绩斐然。他是“文学研究会”的一员骁将,倡导“为人生”的文学,他的长篇小说《倪焕之》,被茅盾誉为“把一篇小说的时代安放在近十年的历史过程中的,不能不说这是部;而有意地要表示一个人——一个富有革命性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怎样地受十年来时代的壮潮所激荡,怎样地从乡镇到都市,从埋头教育到群众运动,从自由主义到集团主义,这《倪焕之》也不能不说是部”[3]。他还有许多精彩的童话和寓言,《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鸟言兽语”》等,生动而不乏深刻,不但孩子们喜欢,大人也乐读。对童话集《稻草人》,郑振铎评论说:“在艺术上,我们实可以公认圣陶是现在中国二三个成功者当中的一个。”[4]鲁迅称它“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然而,他对母语的诚挚和对孩子的关爱,使他选择了将语文教育研究作为毕生的事业,从此走上了这一条不归路。他的文学和学者的才华,都倾注在了苦心孤诣地研究语文教育和为孩子编写教材上,从而成就了一位中国现代杰出的语文教育家,我国现代语文教育之魂。

华君武在叶圣陶晚年为他画了一幅漫画。标题是:喜看草人着新装。旁题:八二年五月重读《稻草人》有感作此请圣陶前辈一笑。画的稻草人是一个小孩,和叶圣陶并排乐乐地站着,都戴着红领巾,就像祖孙,一老一少,相映成趣。叶圣陶,夸张的白眉毛、白胡子,眉毛像两瓣趴着的月亮,上唇的胡须像一幅倒挂的白扇面,细细的眼睛,很传神。在叶圣陶创作《稻草人》60年后,华君武居然闲闲地“重读”起《稻草人》,还把他们俩画在一块,“请圣陶前辈一笑”,个中含义,常让我赏玩寻味。

是的,叶圣陶一生都为了孩子,为了那处在无法摆脱的生存困境中的人们,那些如“稻草人”般既无能助人,也无法自救的人们。他所做的,就是要给他们助人、自救的工具。他为语文教育写了那么多的文章,他为孩子编了那么多的教材,每一本都是一丝不苟地编的。有的整套教材就出自他一人之手,十二册课本,每一篇课文,都是他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他说:“在一九三二年,我花了整整一年时间,编写了一部《开明小学国语课本》,初小八册,高小四册,一共十二册,四百来篇课文。这四百来篇课文,内容和形式都很庞杂,大约有一半可以说是创作,另外一半是有所依据的再创作,总之没有一篇是现成的,是抄来的。”[5]得知这些,先是长江不尽的感动,继而是落木无边的悲凉。今天,乃至将来,还会有这么诚心诚意的语文教育家吗?

在对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了解中,引起我兴趣和感动的,还有叶圣陶和夏丏尊两位大师的携手联袂,演出了语文教育富人情味的一幕。他们除了合作编写了多部教材外,还一起编写了《文心》《阅读和写作》《文章讲话》等,此外,当时有影响的《中学生》杂志,也是他们共同的事业。他们观点相近,不分彼此,相知相谐,以至事过境迁,在合作的书中,连叶圣陶自己也分不清楚哪些是谁写的。试想,在他们之间,会有署名、版权之争吗?哪怕动一下这样的念头,都会无地自容!叶圣陶的儿子小墨君和夏丏尊的女儿满姑娘喜结良缘,他们合作的《文心》(开明书店1934年出版)一书,就是送给这对儿女的结婚礼物。这一双儿女,能得到这份世间珍贵的礼物,是何等的幸运!自然,这也是送给全中国孩子的一份好的礼物。这部以故事的形式,通俗地讲解语文知识和实践中的问题的书,即便给今天的学生读,也还是可以从中获得莫大好处的。我记得当年读《文心》是在上大学时,按说早过了该读的年龄,但是,它带给我的喜悦和收获,仍远胜过一切“语言学”课程之所赐,因为这里不只是生硬的知识、冰冷的文字,还贯注着两位父亲的浓浓的情意和祝福啊。叶圣陶与顾颉刚、朱自清、茅盾、陈望道、丰子恺、郭绍虞等人的友谊,也促成了他的也是大家共同的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知音,他们对语文教育的痴心、诚恳相待、同心同德,恐怕今天也是再难寻觅的。

我对叶圣陶的崇敬和亲近,是出自对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的心灵默契。这种默契,源于我们之间的神交,和我对一位真正学者、教育家的人格敬畏。他的教育观念和研究实绩,也许会被后人逾越,然而,他的豁然澄静的人格风范,是不可逾越的。

对叶圣陶的崇敬和亲近,来自我对他——这部大书的长久、反复地翻阅和解读。我曾经用十几年的时间,由系统地研究我国写作教育史,拓展到语文教育史,对其中数十位有影响的语文教育家的教育实践和思想资料作过手的梳理与思考,尤其是认真研究过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和业绩。我认为较之于其他重要的学者,说叶圣陶堪称中国语文教育史上对语文研究投入,对现代语文教育贡献卓著、影响的学者,甚至说是我国现代语文教育重要的创建者和实干家,这些评价他都当之无愧。平心而论,在那个大师林立的时代,他在理论思维和学术视野上难臻一流,有些见解在敏锐和深刻上稍逊于黎锦熙、胡适、鲁迅、夏丏尊、朱自清、朱光潜等先生。可是,我始终相信,没有叶圣陶,就没有语文界学术共同体对传统语文教育的思想承传和现代语文教育基本的理论积淀。不论是在新文学运动、白话文教育草创期的筚路蓝缕,还是在各种政治运动频仍发作的五六十年代的勉力支撑,他的仁爱正直纯良的秉性,都让后辈学人由衷景仰。在7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他的语文教育思想、人格力量和话语权威,对语文界和语文教育实践的影响,是无人可以相提并论的。也许可以这样认为,他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垄断”,是不幸时代之幸;很难想象,如果历史不是选择了他,没有他的披肝沥胆地忍辱负重,那艰难岁月中的语文教育会是怎样。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就是叶圣陶时代语文教育。叶圣陶代表了一个时代——整整一个世纪的荣耀与困厄。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宏伟厚重,给当代语文教育以巨大、长久的影响。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在我国当代语文教育中,是占主导性地位的思想,其作用主要是积极的,他的教育思想是平民化的,他的贡献是为语文教育奠定了现实、普及、实用的方向,他的理想是扎根于中国悠久文明的土壤之中的。尽管往往力不从心,常常受到钳制与干扰,有时不得不委曲求全,但他毕生都在竭力捍卫着这个方向。我以为,单单这一点就可谓功德无量,因为它使亿万文盲广被福泽、终身受用,摆脱了“睁眼瞎”的生存困境,获得起码的人格、文化尊严。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现代语文教育史入门之作;

破译一个语文时代缔造者的思想密码

◇对话20世纪语文界非常具影响力的学者——叶圣陶、黎锦熙、张志公、朱光潜,集资源梳理、思想碰撞与心灵交融于一体,破译一个语文时代缔造者的思想密码,静心驻足回望与沉思,才能行稳致远

◇本书有价值之处在于:不是单纯介绍大师的教育思想,而是以作者不断累积、深思熟虑的史识、学识进行观照,对其评述,与其对话,作探究性、批判性解读,以期从中获得颖悟与启示,嘉惠后学

推荐篇目:

语文魂、世纪梦:一个平民教育家的精神苦旅——走近叶圣陶

语文新时代的揭幕者:语文教学新潮的弄潮儿——走近黎锦熙

困窘中的坚守:学术饥荒年代的学者楷模——走近张志公

永不凋萎的美:文学、写作教育理论的奠基人——走近朱光潜


书摘插图


媒体评论

本书研究20世纪语文界具影响力的学者(叶圣陶、黎锦熙、张志公、朱光潜),不是单纯介绍他们的教育思想,而是以自己不断累积、深思熟虑的史识、学识,进行观照,对其评述,与其对话,作探究性、批判性解读,试图在某些方面有所提升。了解他们,反思历史,可一睹创业者筚路蓝缕之风采,得窥其理论、实践成败得失之轮廓,以便改变观念,应对当下与未来的挑战。——潘新和


前言

再版序言

这是回顾历史,向先贤请益,与其对话的书。

与我的《语文:表现与存在》比,本书似乎微不足道,像枝繁叶茂巨树旁不起眼的蓬蒿:篇幅不到其五分之一,研究对象寥寥无几,文字随性、自由。然而,其分量也不轻。思考的力道,与篇幅大小、研究对象多寡无关。

有人甚至说本书比《语文:表现与存在》还好,我不敢苟同,如果说更好读些吧,我同意。两书定位不同,写法不一,只能说各有千秋。《语文:表现与存在》是“接着讲”,《语文:回望与沉思》是“照着讲”。按说“接着讲”分量要重些,但没有“照着讲”,何以“接着讲”?“照着讲”是“接着讲”的源头活水,没有源,哪有流?

因此,当毅然慨然地前行时,先须静心驻足回望、沉思,才能行稳致远。若只顾埋头向前,不看源头与来路,便会迷失方向,误入歧途——我国现代语文教育殷鉴未远。对源头与来路的回望、沉思的表达,便是“照着讲”。“照着讲”无法一劳永逸,一步到位,是一个层进式反复累积、跃升的过程。“述学”无止境,“照着讲”没有完成时。

之所以须回望与沉思,是因为一切认知皆有局限,要拉开时距才能看清。弄清前人的局限,是后来者的使命与责任。人是在历史中探究真相,超越前人,也是在历史中被后人超越——后来者也有局限,时过境迁,对自己原有的认知,也要不断反思、否定、超越。

正是基于此,本书了解、破译一个语文时代缔造者的思想密码,既为了继承、弘扬,为了探明真相,革故鼎新,给渐逝的时代画上句号,开创美好未来,也是对自己认知的刷新与重启。这是写作本书的初衷与动力。

本书研究20世纪语文界影响力的学者,不是单纯介绍他们的教育思想,而是以自己不断累积、深思熟虑的史识、学识,进行观照,对其评述,与其对话,作探究性、批判性解读,试图在某些方面有所提升。了解他们,反思历史,可一睹创业者筚路蓝缕之风采,得窥其理论、实践成败得失之轮廓,以便改变观念,应对当下与未来的挑战。

要特别指出的是,我对这几位前辈满怀景仰之情。不论是对他们的理论、实践的陈述,还是分析、探究、批判,目的都在于探寻历史真相,总结经验教训,得以承先启后、高瞻远瞩。在本书扉页后,我表达了对他们艰辛探索与非凡才智的钦佩、仰慕——“不论臧否,皆为敬重”。我从不为批判而批判,更不屑藉此炒作。立论崇尚实事求是、言必有据;行文遵循历史与逻辑、自由与理性结合的原则。力求在还原、反思历史中获得教益,从而正确把握、昭示未来。

本书是现代语文教育史入门的书,宗旨是尽可能平易近人:兼顾学术性与普及性,感性印象与理性认知,以期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中小学教师可读,大学生、研究生可读,教研员、学者也可读。不同层次读者可各取所需,可以边读边思考,还可以参与进来,对大师、对我的观点,说三道四、评头论足——岂不快哉?

也许正因此,本书受到深陷现实困境的读者的欢迎,被悦纳程度不亚于《语文:表现与存在》。评论蜂起,始料未及。摘举片言,以飨读者:

小学教师胡亨康:“与读其他书相比,《语文:回望与沉思——走近大师》,我读得很慢,几近‘蠕动’。在今天林林总总、拉拉杂杂的语文专著中,很难找到像它一样科学、通俗,又具思想制高点的书。书中对叶圣陶、黎锦熙、张志公、朱光潜四位大师的语文思想和实践探索作手的资料梳理,勾勒出现代语文发展的‘史识’。我以为,它是语文教师的一本‘功德’读物,无论你读了多少本语文专著,它都应该是你的案头书。” (《先“照着说”,再“接着说” 》)

一本述而不作的普及读物,他细嚼慢咽,也许是觉得可品味、回味。因为他读出其分量——占据“思想制高点”,体现了作者的“史识”

,给予读者语文教育史基本素养,所以,他称之“功德”读物,将其置于诸多语文专著之上,作为“案头书”。这是我的荣耀,也颇为惶恐,怕盛名难副,误导读者。

中学教师黄朝猛:“该书……次以理性的姿态与其展开真正的对话,特别是次系统地挖掘和评价了黎锦熙与朱光潜在语文教育研究史上的无与伦比的地位、无可取代的价值,令人耳目一新;同时,又能站在学术史的高度,客观地指出由于对象自身和历史条件等的限制而出现的某些不足或缺憾,从而给后来人以借鉴。”(《面对大师:了解的同情与理性的对话》)

他看重两点,一是“理性”,二是“对话”。他用两个“次”,表明对我的“挖掘和评价”的肯定。他读懂了我的意图:从学科史视角,系统、深入地梳理与阐发,指出不足与缺憾,从中获得颖悟与启示,嘉惠后学。他给予我“了解的同情与理性的对话”的殊荣,这只能用来褒扬大师的慧眼卓识,在下愧不敢当。

进入历史与前人对话,要做到“了解的同情”殊为不易。要能置身历史语境,与研究对象——大师们心有灵犀,感同身受,思如己出,这是难以企及的治学境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大学教师谢慧英:“一年之前,当我翻开潘先生的《语文:表现与存在》时,这本厚厚的大书中涌动的热情和理性的力量立时席卷了我……‘表现与存在’的语文观带给我的强烈震撼,直到阅读了《语文:回望与沉思》之后似乎才得以缓冲。这本书中,作者以开阔的视界游走于语文教育的历史与现实之间,在他的娓娓叙谈中,领我们走进了叶圣陶、黎锦熙、张志公、朱光潜的心灵世界,历史的迷雾渐渐消散,几位大师的面影逐渐清晰起来,我也约略窥见了一个世纪以来语文教育史的沧桑变幻。”(《对话•沟通•回应》)

她的主题词是“清晰”。她感兴趣的是穿越时空,对四位大师做由外到内、由内而外的透视与洞察:以开阔的视界观照历史与现实,走进大师的心灵世界,从而拨云见日,得见其堂奥,感受认知的“沧桑变幻”——走进那一时代与大师的内心,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是我孜孜以求的,也是读者希望的——能读出文字背后“直抵人心”的写作诉求,堪称知音。

尽管读者关注点不同,但都喜欢这本集资源梳理、思想碰撞与心灵交融于一体的书。是他们——拥有诚挚、深切的教育情怀,不满现状、有志变革的读者,把我这个平庸学者,推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领奖台——这是我写作时未敢奢望的意外收获。我只是秉持“学问就是目的”的信条,以学者良知,做该做之事。在我的天平上,“学问”始终是位的,此外,别无目的——名利于我,只是随缘。我感谢读者厚爱,读者的认可与鼓励是褒奖,没有比这更让我感到高兴与满足的。

并非任何付出都要有回馈。我笃信朱光潜所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果能如是,失便是得。本书写作过程辛苦而又快乐,至今忆起仍是一种享受。这种精神欣悦感之美好,是在唯利是图、穷奢极欲之上的。

这是我的第二轮“述学”之作。写得极快,轻车熟路,顺遂而愉悦。可谓意到笔随、得心应手、酣畅淋漓。写这本书时,我已完成轮“照着讲”与

“接着讲”,意犹未尽,掉头杀个回马枪,重读几位大师,又有不少新发现,同时也不断地自我否定,“觉今是而昨非”。

想法纷至沓来,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写作佳境可遇不可求,是治学的水到渠成。没有几十年求索垫底,难臻此境。

回想“治史”之初,胸无点墨,两眼一抹黑,“照着讲”并非易事。举步维艰的懵懂与惶惑,是写作常态。之后常为自己无知幼稚、率然断言、大言不惭而懊悔、汗颜。而今初具史识、学识,能自成机杼地“接着讲”:《语文:表现与存在》行云流水,直抒胸臆;《语文:回望与沉思》直面大师,坦诚对话……不禁窃笑——这就是乐在其中吧。在思想交锋中砥砺思维、升华认知,存在感、幸福感沛然充溢,这种如饮甘醪般的美妙体验,诚如司马迁所言:“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13年前写这本书的时候,没想到能再版。再版,说明其仍具生命力。这对于作者来说,无疑是弥足珍贵的嘉赏。但我清楚,不是因为我写得多好,而是语文界泰斗提供了丰厚的思想资源与读者热情鼓励、鞭策使然。我只是在大师与读者、前人与后人之间架一座桥——得以近距离看清彼此,跂望远方的苍翠绿荫。

在本书再版之际,以这些文字向前辈与读者致谢、致敬。

自然还应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感谢朱永通君的慧眼、张思扬君的敬业。

潘新和

于闽江之滨寓所

2018年12月3日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5分

  • 人物塑造:9分

  • 主题深度:8分

  • 文字风格:4分

  • 语言运用:9分

  • 文笔流畅:5分

  • 思想传递:9分

  • 知识深度:5分

  • 知识广度:3分

  • 实用性:3分

  • 章节划分:6分

  • 结构布局:4分

  • 新颖与独特:8分

  • 情感共鸣:5分

  • 引人入胜:9分

  • 现实相关:9分

  • 沉浸感:3分

  • 事实准确性:3分

  • 文化贡献:6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5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 网站更新速度:5分

  • 使用便利性:9分

  • 书籍清晰度:9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 是否包含广告:4分

  • 加载速度:6分

  • 安全性:3分

  • 稳定性:3分

  • 搜索功能:4分

  • 下载便捷性:7分


下载点评

  • 收费(294+)
  • 差评少(114+)
  • 服务好(614+)
  • 强烈推荐(553+)
  • 速度快(457+)
  • 好评(453+)

下载评价

  • 网友 融***华: ( 2024-12-30 12:13:23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石***烟: ( 2024-12-20 12:33:04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堵***洁: ( 2024-12-28 21:55:52 )

    好用,支持

  • 网友 索***宸: ( 2024-12-31 05:39:43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訾***雰: ( 2025-01-13 02:21:22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沈***松: ( 2024-12-28 13:07:15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康***溪: ( 2025-01-01 21:23:34 )

    强烈推荐!!!

  • 网友 益***琴: ( 2025-01-06 10:28:17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潘***丽: ( 2024-12-22 00:00:38 )

    这里能在线转化,直接选择一款就可以了,用他这个转很方便的

  • 网友 寿***芳: ( 2025-01-01 12:33:56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堵***格: ( 2024-12-21 19:16:12 )

    OK,还可以

  • 网友 后***之: ( 2025-01-06 15:36:35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利***巧: ( 2025-01-05 06:14:58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谭***然: ( 2025-01-18 18:00:03 )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 网友 温***欣: ( 2025-01-05 11:36:00 )

    可以可以可以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