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病毒中生存:一种进化论的解释(习惯于跟病毒共存!大家小书!古生物学家苗德岁写给每个人的病毒科普)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在病毒中生存:一种进化论的解释(习惯于跟病毒共存!大家小书!古生物学家苗德岁写给每个人的病毒科普)精美图片
》在病毒中生存:一种进化论的解释(习惯于跟病毒共存!大家小书!古生物学家苗德岁写给每个人的病毒科普)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在病毒中生存:一种进化论的解释(习惯于跟病毒共存!大家小书!古生物学家苗德岁写给每个人的病毒科普)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44787345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10
  • 页数:175
  • 价格:39.00
  • 纸张:纯质纸
  • 装帧:平装
  • 开本:32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19 02:33:43

寄语:

古生物学家苗德岁写给每个人的病毒科普,讲述病毒与人类“相爱相杀”的故事


内容简介:

病毒自古以来使人类备受侵扰,但事实上,我们就生活在病毒舞动的海洋中,它们像蜜蜂一样在不同生命体之间穿梭,拖着基因片段,嫁接着DNA,传递着遗传物质……病毒对于生命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在中古英语里,“病毒”一词的含义一方面是具有毁灭性的毒素,另一方面又是创造生命 的物质。而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这一古义竟然千真万确。著名古生物学家、科普作家苗德岁以科学严谨、妙趣横生的语言为我们呈现病毒毁灭与创生的双重性质,讲述人类历史上数次“破解”疫情的惊心动魄的故事,揭示了病毒与人类“相爱相杀”协同进化的奥秘。


书籍目录:

周忠和序言 / 1

章 病毒小传

“隐形杀手”现形记 / 2

病毒有生命吗? / 5

病毒的“庐山真面目”/ 16

“以毒攻毒” / 19

感冒病毒如何进入你的细胞? / 21

第二章 病毒与细胞间的持久战

“既生瑜,何生亮?”/ 26

病毒的起源与演化 / 27

可怕的流感大流行 / 39

第三章 破解 1918 大流感之谜

执着的科学探索精神 / 46

“复活”1918 大流感病毒 / 52

“水落石出” / 54

历史教训 / 56

第四章 非典事件与细胞因子风暴

冠状病毒与 2002—2003年非典事件 / 64

细胞因子风暴 / 75

2002—2003 年非典事件的经验与教训 / 79

新冠肺炎进行时 / 82

第五章 HIV 和令人谈之色变的艾滋病

HIV 病毒和艾滋病的发现 / 92

HIV 病毒和艾滋病的起源 / 95

“特洛伊木马病毒” / 99

逆转录病毒 / 103

HIV 病毒是如何攻击宿主的? / 105

第六章 病毒与生命起源及演化

病毒与生命起源 / 114

病毒与宿主间的共生关系 / 116

没有病毒就不会有人类 / 123

考拉的绝处逢生与逆转录病毒的内生化 / 128

第七章 习惯于跟病毒共存

全球化之下的瘟疫流行 / 136

古病毒“蓄势待发” / 138

我们该怎么办? / 140

尾 声 观病毒的十三种方式 / 147

术语表 / 153

后 记 / 174


作者介绍:

苗德岁,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理学硕士,美国怀俄明大学地质学、动物学博士,芝加哥大学博士后。堪萨斯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暨生物多样性研究所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客座研究员。1986年获北美古脊椎动物学会罗美尔奖,是亚洲首位获得该项殊荣的古生物学家。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关于病毒是如何起源的,科学家们至今还没有定论,目前主要有三种假说。“假说”是科学家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与科学原理,对自然界的某种现象提出合乎情理的推论,作为目前相互间工作和交流的基础。科学假说只有被证实之后,才能上升为科学理论。

科学家公认,病毒在地球上分布极广,超过任何一种生物。从南极到北极,从沙漠到海洋,从高空到地下,从细菌、动植物身上到人体内外,病毒无处不在。病毒的种类和数量可能远远超过地球上所有生命体的总和。从病毒的数量与广泛分布上看,今天的病毒是长期演化的结果。那么,病毒是如何起源和演化的呢?

部分科学家认为,病毒的起源是个渐进的过程。早可能起源于核酶,核酶是具有催化特定生物化学反应功能的RNA分子,它跟“类病毒”有些相似(请注意:类病毒是核酸类酶,但并非所有核酸类酶都是病毒)。类病毒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单链RNA病原体,比病毒还要小,而且没有蛋白质外壳。类似于类病毒的活性遗传物质,在获取了几个结构蛋白之后,获得了从一个细胞内出来并进入另一个细胞的能力,于是就演化成了穿梭于细胞间的具有感染性的病毒。

另一些科学家则认为,病毒的起源是个倒退的过程。病毒是具有细胞的有机物退化而来的残留物。微生物学家一般认为,某些细菌是细胞内寄生物,是从独立生存的有机体那里演化而来的。或许现在的病毒,也是因为采取了寄生复制的策略,而从原本独立生存的有机体那里退化出来的产物。

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简单的、能够复制的RNA分子在细胞生命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并有了传染性,感染了初出现的细胞。因此,实际上病毒是所有生物的祖先。到目前为止,在这三种假说中,还没有哪一种假说可以成为定论。也有科学家认为,或许病毒起源不止一次,也不一定只是通过一种方式起源的。也许所有病毒的起源方式,我们目前压根儿还没有认识到呢!总之,这个问题的解决,有待于病毒学、基因组学以及结构生物学等多领域基础研究的进展。

……

前面提到,虽然在严格意义上病毒不能算是生物,但是由于它要借宿主细胞才能繁殖,因而也必然遭受自然选择下的演化压力。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自然选择驱动病毒演化的实例。

人体的免疫系统有一套对付病毒侵害的办法。在这种情况下,病毒必须想办法躲开人体的免疫系统,尽快地多多复制自己并去传染更多的宿主。因此,有助于完成上述任务的病毒特征(或性状),就会被保存下来并传给新生的病毒;而不利于病毒复制和传播到其他宿主的病毒特征(或性状),就会被淘汰而消失。这就是自然选择的力量!

假如有一种病毒突变会在感染人体几小时之内便杀死宿主,这一突变的杀伤力就太大了;如果新病毒在这几小时内不能感染新的健康宿主,新病毒就无法继续生存与繁殖,那么这一杀伤力极大的病毒突变便会消失。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病毒的毒性并不是杀伤力极大的,而且其毒性在感染宿主的过程中,一般来说会逐渐减弱。总之,病毒通常并不会做跟宿主同归于尽的“人肉炸弹”的蠢事。

人体宿主对付病毒攻击的办法之一,是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抗体会锁定在病毒蛋白质外壳的表面,使它无法进入宿主细胞。如果一个病毒跟先前攻击过该宿主的那些病毒外表面貌不同,感染成功的希望就会大一些;因为宿主产生的抗体,只“认识”先前的那些病毒,可能会对这一新面孔病毒“网开一面”。这也是为什么病毒经常通过突变来“更新”其外表,实际上是通过突变而“变脸”,好在宿主先存的抗体面前“蒙混过关”。因此,很多病毒的适应性演化,主要是改变病毒的外表。这对于大多数RNA病毒来说,简直是易如反掌的事,因为RNA病毒非常容易产生突变。

让我们来看看病毒演化中的两个熟悉的例子吧:一个是流感病毒,另一个是艾滋病病毒(HIV)。这两种病毒都是RNA病毒,即它们的遗传物质是用RNA编码,而不是用DNA编码的。DNA是比RNA更稳定的分子,DNA病毒在其繁殖过程中,有编码校对的程序,它利用宿主细胞检验DNA复制是否出错(即发生突变),而且宿主细胞还有纠错功能。而RNA则是不稳定分子,在复制过程中也没有校对和纠错的程序和功能。因而,相对而言,DNA病毒变异(或突变)较少,RNA病毒复制过程中经常出错,且没有宿主细胞给它纠错。因此,RNA病毒经常会发生突变。



原文赏析:

细胞因子风暴不仅伤害内脏器官,而且会导致大脑受损。最近,《放射学》杂志一篇论文报道,一名COVID-19患者出现了精神错乱的症状;经脑部CT追踪病源,发现患者大脑部分区域肿胀,小面积脑细胞死亡。通过医生诊断,这是一种因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的急性坏死性脑出血病。这类脑病通常与病毒感染有关,发病虽然罕见,但严重时可能致命。神经肌肉医学专家认为,这一病例可以用细胞因子风暴理论来解释:每当患者免疫系统对病毒反应过度时,大脑往往会因此发生损害。这是因为细胞因子除了增强免疫功能外,还可能导致小血管渗漏,如果含量过多就会导致包括大脑在内的许多器官的小出血。流感等几种病毒感染都可能引发这种罕见的脑病,此病例可能发生了颅内的细胞因子风暴,导致大脑血脑屏障崩溃,病毒直接入侵大脑。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是生活在病毒的汪洋大海之中。病毒在地球中存在已经数十亿年之久,对于整个生物圈贡献巨大;而且在漫长的生命演化史中,病毒在不同物种之间传递着基因,对生命演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有些科学家甚至于认为,病毒与我们之间原本就并没有什么敌我或你我之分;按照《自私的基因》作者道金斯的理论,病毒跟我们,都只不过是一堆不断变异、不断混合、不断重组的基因而已。

病毒与人类之间爱恨交织的关系源远流长,自人类起源以来,流行病与我们如影随形。近年来科学家们利用基因组学大数据分析发现,自人类与黑猩猩“分手”以来,近1/3的蛋白质适应演化,都是病毒驱动的,而背后真正的推手是自然选择。

齐默在《病毒星球》一书的末尾曾写道,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一员,已经跟病毒组成了难以分割的混合体。清除了体内的病毒基因,我们可能无法活着从子宫里生出来……病毒一词原本就包含了两重性:一方面是给予生命的物质,另一方面代表了致命的毒害。病毒的确是致命的,但同时又赋予了这个世界不可或缺的创造力。因此,创造与毁灭又一次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病毒在生命演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可以追溯到生命起源之初。当今世界上存在的病毒可谓形形色色、五花八门,其多样性恰好反映了从RNA世界向DNA—蛋白质世界的演化全景图。

非编码RNA中的一部分,很可能是已经逝去的RNA世界遗留下来的“活化石”,即便是在今天,非编码RNA在我们DNA生命世界中仍然举足轻重。鉴于此,科学家们认为,病毒实际上已经代表了最简单的生命构成,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即是靠宿主细胞生存的基因“寄生虫”。

巨型病毒的发现,使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界限,变得愈加模糊。巨型病毒已经具有了生物细胞的一些标志性元素:比如转运核糖核酸和氨基酸转移酶;这些都是合成蛋白质所必需的元素,而这些元素在其他病毒里是不存在的。换句话说,巨型病毒离细胞生物仅“一步之遥”。这一发现在这部分科学家看来,充分显示了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其实是一个演化连续体。

更有意思的是,曾有位科学家做过一个“简化”病毒元件的有趣实验,通过减小病毒的大小、降低其复制速度、丢失其遗传信息等,相当于对病毒进行进化的逆转。这一实验显示,病毒可能是生命演化的主要驱动力。他认为,倘若地球遇上前所未有的生物大灭绝,病毒以及微生物将可能是我们星球上最成功的幸存者。也许大灾大难之后,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可以通过它们得以重启和恢复。这位科学家的名字叫斯皮格曼,他的实验被科学家同行们戏称为“斯皮格曼怪物”。


最令科学家们惊奇不已的是,由逆转录病毒基因片段形成的蛋白质,竟在有胎盘类哺乳动物(包括人类在内)的胎盘起源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谈病毒色变的时下,我们来进一步认识一下病毒在生物演化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应该是大有裨益的。在严格意义上,病毒是著名生物演化论学者道金斯先生所说的“自私基因的复制器”。由于它们复制和传播的速度惊人,因而在演化过程中,被其生物宿主“驯化”(domesticated)后为己所用,便是再顺理成章不过的事情了;一如人类驯化了许多自然界的敌人,比如把狼驯化成狗,为我们牧羊、做伴,成了我们的好朋友。故此,有人把生物演化比作是“修补匠”(tinker),它不需要超自然的(神创的)全新部件,只需要生物演化过程中长期积累起来的变异就足够了,把这些现成的“垃圾基因”修修补补,就像上述的逆转录病毒那样,在演化的关键时刻被用来化敌为友、化废为宝。因此,病毒是生物演化的强大推动力。这都源于它们演化速度极快、不易遭到灭绝,给变异提供了无限的机会和可能。

长期以来,达尔文的生物演化论之所以不受许多人待见,主要就是因为它揭示了我们的卑微起源这一事实。刻意掩饰自己的卑微身世,似乎是人们最常见的虚荣心表现。走笔至此,我突然想到爱尔兰诗人叶芝在《最后的诗》中所写的:“我必须躺在所有梯子的起始之处,在心底污秽的破布与骨头铺子里。”他在暮年之际,借此一吐胸中块垒:无论内心深处所有的感觉有多么污秽与肮脏,我们必须正视它们,方有可能追回那逝去的诗的灵感来源。


科学家们给它起的名字“病毒”一词也颇有意思,它在中古英语里的本义是“蛇毒”。然而,这个词在拉丁语古义里就更有意思了,既是蛇的毒液又是人的精液;也就是说它既能毁灭生命又能创造生命。后来的科学发现表明,它的拉丁语原义竟是千真万确的。


病毒是生物演化的强大推动力。这都源于它们演化速度极快、不易遭到灭绝,给变异提供了无限的机会和可能。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古生物学家苗德岁写给每个人的病毒科普,讲述病毒与人类“相爱相杀”的故事


书摘插图

关于病毒是如何起源的,科学家们至今还没有定论,目前主要有三种假说。“假说”是科学家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与科学原理,对自然界的某种现象提出合乎情理的推论,作为目前相互间工作和交流的基础。科学假说只有被证实之后,才能上升为科学理论。

科学家公认,病毒在地球上分布极广,超过任何一种生物。从南极到北极,从沙漠到海洋,从高空到地下,从细菌、动植物身上到人体内外,病毒无处不在。病毒的种类和数量可能远远超过地球上所有生命体的总和。从病毒的数量与广泛分布上看,今天的病毒是长期演化的结果。那么,病毒是如何起源和演化的呢?

部分科学家认为,病毒的起源是个渐进的过程。早可能起源于核酶,核酶是具有催化特定生物化学反应功能的RNA分子,它跟“类病毒”有些相似(请注意:类病毒是核酸类酶,但并非所有核酸类酶都是病毒)。类病毒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单链RNA病原体,比病毒还要小,而且没有蛋白质外壳。类似于类病毒的活性遗传物质,在获取了几个结构蛋白之后,获得了从一个细胞内出来并进入另一个细胞的能力,于是就演化成了穿梭于细胞间的具有感染性的病毒。

另一些科学家则认为,病毒的起源是个倒退的过程。病毒是具有细胞的有机物退化而来的残留物。微生物学家一般认为,某些细菌是细胞内寄生物,是从独立生存的有机体那里演化而来的。或许现在的病毒,也是因为采取了寄生复制的策略,而从原本独立生存的有机体那里退化出来的产物。

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简单的、能够复制的RNA分子在细胞生命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并有了传染性,感染了初出现的细胞。因此,实际上病毒是所有生物的祖先。到目前为止,在这三种假说中,还没有哪一种假说可以成为定论。也有科学家认为,或许病毒起源不止一次,也不一定只是通过一种方式起源的。也许所有病毒的起源方式,我们目前压根儿还没有认识到呢!总之,这个问题的解决,有待于病毒学、基因组学以及结构生物学等多领域基础研究的进展。

……

前面提到,虽然在严格意义上病毒不能算是生物,但是由于它要借宿主细胞才能繁殖,因而也必然遭受自然选择下的演化压力。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自然选择驱动病毒演化的实例。

人体的免疫系统有一套对付病毒侵害的办法。在这种情况下,病毒必须想办法躲开人体的免疫系统,尽快地多多复制自己并去传染更多的宿主。因此,有助于完成上述任务的病毒特征(或性状),就会被保存下来并传给新生的病毒;而不利于病毒复制和传播到其他宿主的病毒特征(或性状),就会被淘汰而消失。这就是自然选择的力量!

假如有一种病毒突变会在感染人体几小时之内便杀死宿主,这一突变的杀伤力就太大了;如果新病毒在这几小时内不能感染新的健康宿主,新病毒就无法继续生存与繁殖,那么这一杀伤力极大的病毒突变便会消失。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病毒的毒性并不是杀伤力极大的,而且其毒性在感染宿主的过程中,一般来说会逐渐减弱。总之,病毒通常并不会做跟宿主同归于尽的“人肉炸弹”的蠢事。

人体宿主对付病毒攻击的办法之一,是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抗体会锁定在病毒蛋白质外壳的表面,使它无法进入宿主细胞。如果一个病毒跟先前攻击过该宿主的那些病毒外表面貌不同,感染成功的希望就会大一些;因为宿主产生的抗体,只“认识”先前的那些病毒,可能会对这一新面孔病毒“网开一面”。这也是为什么病毒经常通过突变来“更新”其外表,实际上是通过突变而“变脸”,好在宿主先存的抗体面前“蒙混过关”。因此,很多病毒的适应性演化,主要是改变病毒的外表。这对于大多数RNA病毒来说,简直是易如反掌的事,因为RNA病毒非常容易产生突变。

让我们来看看病毒演化中的两个熟悉的例子吧:一个是流感病毒,另一个是艾滋病病毒(HIV)。这两种病毒都是RNA病毒,即它们的遗传物质是用RNA编码,而不是用DNA编码的。DNA是比RNA更稳定的分子,DNA病毒在其繁殖过程中,有编码校对的程序,它利用宿主细胞检验DNA复制是否出错(即发生突变),而且宿主细胞还有纠错功能。而RNA则是不稳定分子,在复制过程中也没有校对和纠错的程序和功能。因而,相对而言,DNA病毒变异(或突变)较少,RNA病毒复制过程中经常出错,且没有宿主细胞给它纠错。因此,RNA病毒经常会发生突变。


媒体评论

新冠病毒的横空出世急剧地增加了人类对病毒的恐惧乃至憎恶,人们甚至想,科学家为什么不想办法消灭病毒。然而病毒是我们这个星球不可或缺的核心成员,没有它们,地球生态系统可能会瘫痪。回溯地球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病毒从生命诞生之初就是关键玩家,它们参与甚至塑造了生命进化的历程。《在病毒中生存》以近似演义小说的手法对病毒这类特殊生命形式进行了风趣的诠释,兼具专业性与可读性,可谓雅俗共赏,值得所有人阅读。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张德兴

有关病毒的中文科普书籍不少,但苗德岁先生深厚的进化生物学背景,无疑为本书增添了新的亮点。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要理解病毒以及它们与人类之间协同进化的关系,就必须学习生物演化论以及生命演化的历史”。此外,书中也展露了作者深厚的人文学养,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科学与人文之间“两种文化”的鸿沟。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周忠和


前言

周忠和序言

每次应邀为苗德岁先生的书作序,都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情。原因有三:一是深感荣幸;二是先睹为快;三是不必担心读者的不满。当然,也有压力,担心自己蹩脚的文字配不上作者书稿的文采。

作为苗德岁先生近三十年的老朋友,可以说是目睹了他从一位优秀的古生物学家和进化生物学家向科普作家成功转型的历程。苗德岁先生每次有新书问世,都会让我感到惊奇。虽然,他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就出版了他的本译著,2007年,中科院学部工作局邀请他翻译了由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医学研究院撰写的《科研道德:倡导负责行为》一书。2013年,他翻译了《物种起源》,2014年才出版了自己的部原创科普著作《物种起源》(少儿彩绘版),而此时他已过耳顺之年。不曾料到,他竟老夫聊发少年狂,由此一发而不可收:《天演论》(少儿彩绘版,2016年)、《给孩子的生命简史》(2018年)、《自然史》(少儿彩绘版,2019年)等相继问世,而且每一本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不仅受到了读者的欢迎,也收获各类奖项无数。用“厚积薄发”来形容他的科普创作,可能是为贴切的了。

读完这本有关病毒故事的新书,我感慨的还是他一以贯之的文字功底。这些肉眼看不见摸不着、介于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小东西,凭直觉就能知道讲起来不太容易,那么多专业的词汇对于我这半个内行来说,都觉得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然而,书中采用了大量形象贴切的比喻,譬如“钝刀子割肉”,“相爱相杀”,“一剑封喉”,“盲人骑瞎马”,“挟天子以令诸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同玩拼图游戏”,“就像川剧中的‘变脸’”,“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等,信手拈来,无处不在。如此一来,原本很专业的内容读起来自然轻松了很多。

本书的另外一个特点是结合了大量社会、历史背景的介绍,中间又穿插了不少人物与故事。根据我这些年读科普书的感受,真正经典的科普著作无一不掌握了这一基本的技巧。如此,科普书的可读性以及深度和广度自然就上升了一个台阶。

目前,有关病毒的中文科普书籍也出了不少,但苗德岁先生深厚的进化生物学背景,无疑为本书增添了新的亮点。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的那样“要理解病毒以及它们与人类之间协同进化的关系,就必须学习生物演化论以及生命演化的历史”。此外,译林出版社为本书的定位是人文科普,作者在书中确实借机展露了他的人文学养,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科学与人文之间“两种文化”的鸿沟。

总之,我认为本书不仅是为青少年朋友特别准备的读物,而且也适合每一位对生命演化感兴趣或者关心人类未来的成年人阅读。

周忠和

2021年3月15日

周忠和序言

每次应邀为苗德岁先生的书作序,都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情。原因有三:一是深感荣幸;二是先睹为快;三是不必担心读者的不满。当然,也有压力,担心自己蹩脚的文字配不上作者书稿的文采。

作为苗德岁先生近三十年的老朋友,可以说是目睹了他从一位优秀的古生物学家和进化生物学家向科普作家成功转型的历程。苗德岁先生每次有新书问世,都会让我感到惊奇。虽然,他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就出版了他的本译著,2007年,中科院学部工作局邀请他翻译了由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医学研究院撰写的《科研道德:倡导负责行为》一书。2013年,他翻译了《物种起源》,2014年才出版了自己的部原创科普著作《物种起源》(少儿彩绘版),而此时他已过耳顺之年。不曾料到,他竟老夫聊发少年狂,由此一发而不可收:《天演论》(少儿彩绘版,2016年)、《给孩子的生命简史》(2018年)、《自然史》(少儿彩绘版,2019年)等相继问世,而且每一本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不仅受到了读者的欢迎,也收获各类奖项无数。用“厚积薄发”来形容他的科普创作,可能是为贴切的了。

读完这本有关病毒故事的新书,我感慨的还是他一以贯之的文字功底。这些肉眼看不见摸不着、介于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小东西,凭直觉就能知道讲起来不太容易,那么多专业的词汇对于我这半个内行来说,都觉得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然而,书中采用了大量形象贴切的比喻,譬如“钝刀子割肉”,“相爱相杀”,“一剑封喉”,“盲人骑瞎马”,“挟天子以令诸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同玩拼图游戏”,“就像川剧中的‘变脸’”,“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等,信手拈来,无处不在。如此一来,原本很专业的内容读起来自然轻松了很多。

本书的另外一个特点是结合了大量社会、历史背景的介绍,中间又穿插了不少人物与故事。根据我这些年读科普书的感受,真正经典的科普著作无一不掌握了这一基本的技巧。如此,科普书的可读性以及深度和广度自然就上升了一个台阶。

目前,有关病毒的中文科普书籍也出了不少,但苗德岁先生深厚的进化生物学背景,无疑为本书增添了新的亮点。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的那样“要理解病毒以及它们与人类之间协同进化的关系,就必须学习生物演化论以及生命演化的历史”。此外,译林出版社为本书的定位是人文科普,作者在书中确实借机展露了他的人文学养,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科学与人文之间“两种文化”的鸿沟。

总之,我认为本书不仅是为青少年朋友特别准备的读物,而且也适合每一位对生命演化感兴趣或者关心人类未来的成年人阅读。

周忠和

2021年3月15日


书籍介绍

病毒自古以来使人类备受侵扰,但事实上,我们就生活在病毒舞动的海洋中,它们像蜜蜂一样在不同生命体之间穿梭,拖着基因片段,嫁接着DNA,传递着遗传物质……病毒对于生命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在中古英语里,“病毒”一词的含义一方面是具有毁灭性的毒素,另一方面又是创造生命 的物质。而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这一古义竟然千真万确。著名古生物学家、科普作家苗德岁以科学严谨、妙趣横生的语言为我们呈现病毒毁灭与创生的双重性质,讲述人类历史上数次“破解”疫情的惊心动魄的故事,揭示了病毒与人类“相爱相杀”协同进化的奥秘。

【名家推荐】

新冠病毒的横空出世急剧地增加了人类对病毒的恐惧乃至憎恶,人们甚至想,科学家为什么不想办法消灭病毒。然而病毒是我们这个星球不可或缺的核心成员,没有它们,地球生态系统可能会瘫痪。回溯地球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病毒从生命诞生之初就是关键玩家,它们参与甚至塑造了生命进化的历程。《在病毒中生存》以近似演义小说的手法对病毒这类特殊生命形式进行了风趣的诠释,兼具专业性与可读性,可谓雅俗共赏,值得所有人阅读。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张德兴

有关病毒的中文科普书籍不少,但苗德岁先生深厚的进化生物学背景,无疑为本书增添了新的亮点。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要理解病毒以及它们与人类之间协同进化的关系,就必须学习生物演化论以及生命演化的历史”。此外,书中也展露了作者深厚的人文学养,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科学与人文之间“两种文化”的鸿沟。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周忠和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6分

  • 人物塑造:3分

  • 主题深度:3分

  • 文字风格:4分

  • 语言运用:5分

  • 文笔流畅:9分

  • 思想传递:9分

  • 知识深度:3分

  • 知识广度:5分

  • 实用性:5分

  • 章节划分:5分

  • 结构布局:3分

  • 新颖与独特:8分

  • 情感共鸣:6分

  • 引人入胜:4分

  • 现实相关:4分

  • 沉浸感:3分

  • 事实准确性:4分

  • 文化贡献:8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4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 网站更新速度:9分

  • 使用便利性:9分

  • 书籍清晰度:8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8分

  • 是否包含广告:7分

  • 加载速度:9分

  • 安全性:3分

  • 稳定性:6分

  • 搜索功能:9分

  • 下载便捷性:8分


下载点评

  • 博大精深(470+)
  • azw3(411+)
  • 无广告(498+)
  • 章节完整(537+)
  • 五星好评(589+)
  • 格式多(371+)
  • 强烈推荐(102+)
  • 快捷(271+)
  • 差评少(378+)
  • 经典(342+)
  • 全格式(549+)
  • 无缺页(489+)

下载评价

  • 网友 相***儿: ( 2024-12-21 00:20:05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薛***玉: ( 2024-12-26 12:38:04 )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居***南: ( 2025-01-03 07:16:56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师***怡: ( 2025-01-13 14:41:28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戈***玉: ( 2025-01-08 05:38:15 )

    特别棒

  • 网友 冷***洁: ( 2024-12-19 08:01:53 )

    不错,用着很方便

  • 网友 索***宸: ( 2024-12-27 21:24:28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辛***玮: ( 2024-12-22 17:24:47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石***烟: ( 2024-12-19 17:05:09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堵***格: ( 2025-01-02 18:30:09 )

    OK,还可以

  • 网友 寿***芳: ( 2025-01-06 18:52:39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石***致: ( 2024-12-21 04:04:27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林***艳: ( 2025-01-12 02:32:45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随机推荐